编辑:北京小小发布日期:2016-01-04来源:北京小小艺术网
展览名称:含英咀华~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精品展
展览时间:2016-01-09 ~ 2016-01-20
展览城市:3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13 - 17号厅
开幕时间:2016.1.9 - 13:30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承办单位:工笔画研究院
参展人员:何家英、陈孟昕、江宏伟、牛克诚、韩学中、潘缨、徐累、林若熹、崔进、刘万鸣、张爱玲、李传真、王德芳、雷苗、张见、高茜、宋彦军、郑庆余、林维、苏睿、刘瑶
含英咀华 - 汲取其精,复琢其萃。之于工笔画而言,那便有“集纳群英芳馨、复而咀嚼品味”之意。工笔画是中国绘画的早期形式与艺术本体,也是东西方艺术交融的通用语言。怎样激发丰富的传统资源,使它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是我们广大艺术家的责任,也是中国走向“复兴之路”必然面对的问题。
有鉴于此,中国艺术研究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创新,并创建了各专业画院和工笔画研究院,此次展览的举办正是进一步推动工笔画的继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同时,这也是落实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推动当代艺术创作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道路发展,攀登艺术的高峰的重要举措。”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艺术研究院组织本院的诸多工笔画名家举办了此次大型精品展,并将展览命名为“含英咀华”,就是为了彰显中国传统工笔画艺术于今时今日所焕发出的顽强的生命力。
所谓“含英”是指参展画家皆以传统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这种生生不息的文化资源,而非单一、僵化的囚笼。所谓“咀华”是指参展画家将这个宝贵的工笔画艺术门类,衍化新知,加以咀嚼、消化,将历史既定经验转化为自身的生命体验,将当下生活之景象演化为现代绘画之经典。本次展览集结了中国画院、创作院及工笔画研究院的21位工笔画家三十多年来所创作的代表性经典作品,旨在呈现传统工笔画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探索、发展与创新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展现当代工笔画家真挚的生活感受、直抵精神与心灵深处的审美情怀,表现画家群体以不同的生活视角来阐述他们对艺术的理解与期许。
浏览这些作品,正如历览新时期以来的工笔画发展史,会与记忆中曾经“耳熟能详”的作品不期而遇。这是何等“有趣”的视觉之旅:一段纵向的历史经验,竟在同一个时空横向展开。这些历经几代画家“精研摹写”的作品,在展厅中犹如娓娓道来的荧幕 尽显历史路径的同时,也默默倾述着这些画家漫长的探索之路。在传统与新知的双重轨道中,他们用作品形成了新的工笔画家之群像。在这条视觉长廊里,不同的绘画观念也将彼此碰撞,从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近四十年来工笔画变革的历史脉络。从怎样解决政治叙事的“假、大、空”、使绘画摆脱简单的主题决定论开始,进一步浏览展厅中的作品仿佛是历史的掠影,一帧一帧地叙述着工笔画曾经遭遇的反思及问题:如何将西方视觉体验重新诉诸传统文化精神?如何将装饰趣味诉诸勾勒平涂的构成之中?如何将传统观物逻辑诉诸超现实的图像体验?如何将笔墨意趣诉诸精神寄托?如何将传统造像方法诉诸对现实生活的真切表述?如果你足以理解这段历史,这一廊铺陈将唤起你深层的感知,如果你不了解这段历史,那么这次展览无疑是了解当代工笔画发展来由的最佳课堂。
一个展览,何以成为一段历史?能够将我们带回漫长的岁月流年?答案很简单,历经数年的人才引进,中国艺术研究院出现了一个足够全面的工笔画家群体。从年龄上的老中青、地缘上的大江南北,乃至创作面貌上的百家争鸣,这一群工笔画家的界域,足以囊括整个时代。而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工笔画研究院的建立,成为了过去的总结与未来的开启。如果用“含英咀华”回顾这一过程,我们将意外发现,展览的名称实际上“一语双关”。它不仅显现了主办者的文化理想,同时还暗示实现理想的方式:所谓“含英”,即以开放的视野吸引人才;所谓“咀华”,即为人才创建了理想的平台和实践的基地,这将极大促进工笔画的创作与研究,也将熔炼出更高品质的艺术精品。
其实,如此这般,皆因“含英咀华”所隐喻的那个时代命题:我们将怎样面对辉煌的传统,并使它获得不断更新的生命力?这条路上,我们的工笔画创研已经迈开坚实的一步。并且,它还将继续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