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展览资讯 > 如是---范扬书画展

如是---范扬书画展

编辑:北京小小发布日期:2015-08-12来源:北京小小艺术网

如是---范扬书画展
相关图片
  • 范杨
  • 阿罗汉图 31cm×64cm 纸本设色 2013 年
  • 吉祥罗汉50cm×50cm 纸本设色 2015 年
  • 阿罗汉图 50cm×50cm 纸本设色 2015 年
  • 山中悟禅 50cm×50cm 纸本设色 2015 年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如是---范扬书画展

展览时间:2015-08-16 ~ 2015-08-31

展览城市:24

展览地点:茹茹画馆

主办单位:中共淄博市委宣传部、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南京书画院、淄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淄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淄博书画院、南京金陵美术馆、淄博市美术家协会、山东云龙美术馆、乾元亨红木、茹茹画馆

联系方式:13301281187

展览介绍

范扬1955年1月生于香港,祖籍江苏南通。1972年入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兼任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3 年起担任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出版有《 中 国 当 代 名 家 画 集 — — 范 扬 》、《范扬画集》等。设计的《太湖》、《普陀秀色》等邮票由国家邮政总局正式发行。


悟道与机缘    

文 / 范迪安


艺术批评中常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面对一件艺术作品,往往难以在同一领域中找到恰当的评语, 然而隔山有知音,在相邻的领域中可能掂出更能说明问题的参照对象。


唐张怀瓘在《书议》中评“小王”王献之书法时曰:“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又处于其中间,无籍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这一段文字说的是王献之的行草,但将此移评范扬的画,颇有几分恰当。范扬在两个世纪之交的几年里似乎得到了神助,以爆发出来的强劲之力将自己的画境大大地做了提升。


在他的作品面前, 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作画之际“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状态,就笔墨的意态而言,他浓笔酣墨, 落在幅上皆成“文章”,呈示出解衣磐礴的畅快,达到了通权达变的火候。就描绘的内容而言,他打通了山水、人物、花鸟原有门类界限,只要面对自然,便能“临事制宜,从意适便”,信手拈来 皆得理法,在散乱的节脉中荡起形象的生机。范扬人到中年既达此大手笔境界,堪称在画坛上占了一席“风流”。


范扬的画看上去满幅轻松,但却埋伏了雄强之骨和深厚学养。他对传统雄浑一体的画风显然是体悟颇深的,从宋元绘画到黄宾虹,都是他直接吸收的对象。他的胸臆开敞,喜读群书,研读画史画论及文化论著,养成腹中经纶和思中识度。


他也注重生活蒙养,投身于自然怀抱,采集养分,荡涤心灵,这些学养、才情、能力都是构成范扬绘画风格的基础,使他落笔便生墨韵,笔笔相连,连成景致不绝如缕的大千世界。


但是,范扬的智慧系统似乎还有一个玄机未得披露。他何以能够将极平凡自然的景致画得生机顿出,如同天造而成,“自然”得完全没有法度的痕迹,这大概只能归结于他将禅宗的“顿悟”化解于心,将禅机渗透在笔墨形象中。禅宗的理论认为,“顿悟”是包含有感知又超感知的认识瞬间。


悟道之际,个体生命与外间世界形成了如火光闪耀般的感性直接关系,倏忽之间触及自然世界神秘的精神本体,体悟用逻辑思维百思不得其解的生命之谜。可以揣想,范扬在作画之际的态度就是一种“顿悟”状态。


他画中那些流畅的线条就是“悟”的附体,不受理性支配,一任感觉流发,在画面上成为欢跃的精灵。因此,他每幅画的感觉是完全不可复得。禅宗悟道离不开“机”的触动或引发,常常是受到某一机缘的启发而“顿然晓悟”,“悟”到刹那间、“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其解脱在于一瞬”。


在范扬那里,机缘的“机”就是他面对自然与视线中的事物。他山水的丘壑形象不是从理性选择来的, 他甚至摒弃传统历史中那些经典格式,也放弃自己经验中的“先验图式”,谋求一种“即兴”状态下与物相接的因缘,只要能触及眼前的自然生命,他的笔下就生发自然的意态。所以他的画看上去在景物选择上极随意,作品却拥有极高的境界。他的“悟”与自然的“机”相碰撞的瞬间,便如同一股清风拂去眼前尘埃,使画面顿时明澈透亮起来。



“悟”与“机”的关系就是创造主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在中国哲理中,这二者既二分又合一,二分是现象,合一是本质,是可能达到的境界。 这是中国特有心与物、自我与世界、创造论与本质论的智慧图式。


这与西方传统很不一样,以至于与现代西方哲学家如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大哲都借“东风”以明拭“西洋镜”。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新表现主义绘画为了打破绘画的静止状态,就用一种外部力量“介入”的手法造成画面的戏剧性效果。在绘画上,他们也曾想达到一种令人惊讶的生动性,但往往不能奏效。而在中国画家这里,只要学养和性情达到一定高度,就会有一双扰乱世界的慧眼。

相关新闻
展览信息
展览信息